您现在的位置: 澧县政府门户网站 >> 走进澧县 >> 澧州文化 >> 正文
澧县多安桥解说词
发布日期:2017/8/30 8:37:00      作者:李雪莹      来源:本站原创

  朋友们,人说澧县多古迹,此话一点不假。澧县地处湘西北,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境内人文景观与自然胜景兼具,是一个以名胜古迹为主的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县。这里,我想向大家重点介绍一下澧县境内著名的多安桥。

  提起桥梁,大家并不陌生。的确,在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桥。我国有着悠久的造桥历史,古人很早就开始建造木桥、砖桥、石拱桥,尤其是那些千姿百态的石拱桥,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也许是因为二者有其相像之处吧,我国古代那些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诗人们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等。横跨在湖南省澧县县城东侧澹水河上的多安桥就是一座石拱桥,全桥长六十六丈(198米),宽二丈四尺(8.7米),共十一孔。多安桥中间的主桥洞石拱跨度达五丈(15米),拱高三丈二尺(10米有余),其余两边拱洞跨度与高度依次递减,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拱桥石墩砌成舟形,并从下往上呈现台阶内收的特点,最终形成梯形尖状,把石拱联成一个整体。在历史上,由于澧县多次遭遇特大洪水的冲击,以前建造在澹水河上的桥梁多次被水重毁,到了嘉庆二十四年(1819),守道多赉、州牧安佩莲满怀爱民之心,依照原址重建了这座更加坚固的石拱桥。建成以后,澧州民众为了感念多、安两位地方官的“督率之善,指示之详”,遂取二人之姓多、安而命名为“多安桥”。

  还甭说,要是不了解多安桥的这段历史,仅凭望文生义地话,这座桥名还真的显得有点古怪,但一旦了解这段建桥轶事,你心中的疑问也就随之烟消云散了:“原来如此!”是的,多安桥不仅是一项旨在解决交通问题的工程,还承载着一段古代地方官员勤政爱民的佳话。据史料记载,澹水系澧水一级支流,九澧之一脉,它在古代为南北要津,冬涸夏涨,每到夏天水势很大,多次冲毁桥梁,给来往行人带来不便。嘉庆二十二年,州官安佩莲亲临视察,邀请当地士绅共商建桥之策,初步议定:将旧桥墩加高,另外添建三墩,重砌码头,仍建平桥,费工较少。随后,有深思熟虑的权威人士又出面建言:昔日皆因桥身过低,不足以泄洪杀水势,所以容易垮塌,桥拱应建一丈六尺高,高出两岸堤坡,自两边逐渐抬高,至中间拱孔加高到两丈有余,势如长虹飞架,这样才能保证泄洪顺溜,而桥身不至于被山洪冲毁。大家都觉得这个建议是个最佳方案,但又苦于这样一来将导致修建费用数倍于平桥,资金缺口巨大,一时间很难筹措。正在安知州进退两难、计无所出之时,当年夏天观察使多赉上任了,他刚到任就问明其中缘由,极力赞同第二方案并支持工程立即上马。由于多赉观察使是位更有魄力的领导干部,在他的大力推进下这项工程进展较为顺利,分路劝捐收到成效,全州之人莫不愿意捐款出力,加之二公既勤且廉,“钱不经手,事必经心”,这样就使建桥工程历时一年半而成功告竣。得以方便出行的当地百姓无不称颂多、安二公仁厚爱民,造福一方百姓,请求改掉桥梁的澧江、绣水等旧名而以“多安”为名作为纪念。二公倒也不是居功自傲之人,辞以“不过尽守土责耳”而不从。众人苦苦进言:不是二位大人督率之善,指示之详,这座桥岂是容易修成的?二位大人来这里,桥才得以修成,桥传千古而二公之名也传千古,这是天然凑巧之事,非叫“多安”这个名字不可。出于无奈,多观察使、安知州也只得顺从民意,从善如流,这座桥才得以在中央拱壁顶部两边分别勒石题名“多安桥”。这真是一个官民同乐的美好故事!

  多安桥修成之后,桥两边砌镶石栏,桥头各竖石牌坊一座,又立石碑二十块,刻记首倡修桥的官绅及乐捐者姓氏,为的是让那些出钱出力者名垂青史,这又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为使多安桥显得更加美观,人们还在桥中央锦上添花地建造亭阁一座,以供人们登临览胜。《直隶澧州志》在《多安桥八景总图》中绘有多安桥的雄姿和周边风光带的动人美景:桥东兰江渔歌悦耳;桥西南魁星阁、水月禅寺钟声悠扬;桥东南宝塔屹立,云潭倒影变幻;龙口水天一色,茗帆片片;仙眠竹屿,翠竹婆娑;远处关山烟村,彭峰叠嶂,遥遥相望;桥后背倚州城,城垣巍峨蜿蜒;东门城楼高耸,门楼内外商贾游人如织。应当说,这座桥不仅造型优美,结构匀称,在和四周景色配合方面也显得十分和谐。

  时光悠悠,多安古桥承载过多少脚印,抚摩过多少春秋,人类走向文明发达的艰辛历程,就这么一点一滴地融进其屹立的身躯。如今,已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多安桥虽历经岁月的磨砺,但风骨犹存,威武依旧,历经200余年风雨仍然一直默默横跨在南北交通要道上,为今天的人们乘坐现代化交通工具出行提供着方便。多安桥和由它产生的历史掌故、人文胜迹,依然生动地流存在澧县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成为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人们生发出对先贤功业和美德的敬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