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澧县大堰垱镇党委书记伍星
主持人:各位网民朋友大家好!这里是澧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我是主持人朱婷。今天做客我们直播间的是中共大堰垱镇党委书记伍星同志。在本期节目中,伍书记将就大堰垱镇的一些发展特色和网民朋友们进行沟通交流。伍书记,欢迎您!
伍书记: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很高兴通过政府网站这个平台和大家沟通交流。借此机会,我代表大堰垱镇党委、政府,向多年来一直关心、支持大堰垱镇建设、发展的各级领导、社会各界朋友和广大网民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诚恳希望大家继续借助澧县政府网这一平台,对大堰垱镇的发展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对我们的工作进行监督。
主持人:伍书记, 乡镇区划调整后有部分网民对大堰垱镇还不是十分了解,请您先介绍一下大堰垱镇的基本情况。
伍书记:我们大堰垱镇位于澧阳平原腹地,湘西北边陲,地处山丘区与平原区的结合部。去年底,全县乡镇区划进行了大幅调整。在此次调整中,原车溪乡南阳、柘茨两个村和原中武乡除关家岭、草堰两个村外,整体成建制划归大堰垱镇。调整后,大堰垱镇周边分别与我县的涔南、城头山、王家厂和临澧县九里乡接壤。全镇集雨面积1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8万亩,山林面积2.8万亩,下辖19个村居,总人口6.24万人,其中集镇面积1.5平方公里,集镇常住人口2万人。2015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0元。
大堰垱镇背靠武陵山余脉,前眺澧县城区,西与临澧县接壤,南与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公园无缝衔接,涔水绕集镇横贯全境。集镇东距二广高速25公里,南距县城22公里,北距澧县火车站9公里,省道S302、S229贯穿全镇,全镇交通便利,环境优美,资源丰富,是澧县区域副中心和后花园。2008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2013年被确定为常德市十大特色集镇,2014年被住建部等国家7部委联合评定为全国重点镇,是驰名湘西北的商贸重镇、农业大镇、工业强镇和文化古镇。
区划调整后新的大堰垱镇党委、政府挂牌
主持人:我们都知道大堰垱镇历史悠久,民间文化久负盛名,下面就请你您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好吗?
伍书记:好的。大堰垱因水而兴,扼九澧之北大门,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其来源,一直可以追溯到1700年前的东汉末年。三国时,吴将周泰在此筑坝屯田,是虎视荆州的军事要塞。这座军事要塞,就像是一道屏障,横亘在澧阳平原上,让关羽一度不敢南下,留下了“是将不是将,难过大堰垱”的历史传说。由此可见,当年大堰垱作为军事要塞是有相当规模和实力的。明朝初年,乡民聚,航运兴,至明末,渐成一镇,始名大堰垱。数百年航运,繁盛一时。上世纪50年代,乘船从大堰垱出发经澧水入洞庭湖,可北上南下,通江达海,便捷的水上运输几与津市和湖北沙市媲美。
1700多年的历史沉淀,让大堰垱镇留下了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蕴,镇内文化活动场所众多、文艺人才辈出、群众文化活动开展频繁。以澧州大鼓、澧州渔鼓为代表,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12种之多。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近千人,文化产业年产值超过800万元。1993年大堰垱镇被省文化厅授予“群众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2001年被省文化厅授予“渔鼓之乡”称号,2008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2001年时任湖南省委副书记吴向东视察时,亲切地称之为“垱市文化现象”。特别是西街文化大院,大院建成20多年来,坚持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每天接待周边群众300余人,大院辐射澧县、临澧两县,周边九个乡镇近10万群众。2005年西街文化大院被中宣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大院观众以60岁以上老人居多,年高者超过80岁。2014年,时任省文化厅厅长朱建刚视察后,欣然题词“文化养老”。中央省市媒体对我镇蓬勃开展的民间文化活动和欣欣向荣的文化发展事业多有报道。文化已经成为我们大堰垱镇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
主持人:刚才听您介绍了大堰垱的历史和文化,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份历史和文化的厚重。大堰垱镇作为湘西北文化古镇果然名不虚传。您前面也讲到了,大堰垱镇是湘西北商贸重镇、工业强镇、农业大镇和文化古镇。下面,请您谈一谈其他三个方面的情况。
伍书记:作为澧县最大的建制镇,大堰垱镇集镇内商铺林立,商贾云集,人流如织,市政实施完备,市政功能齐全,商贸物流十分发达。拥有好又多、好润佳等单体营业面积超2000平米的大型超市6家;各类特色餐饮127家;各类商铺3000多家;超5000平米大型农贸市场1个;学校21所,学生3000多人,其中城区拥有中学1所、小学1所,市级示范幼儿园2所;二级综合性医院1所;酒吧、KTV3处,驾校1个;农业银行、邮政银行、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3个;地税、国税、工商、邮政、国土、电力、法庭、交警、消防、城管等行政事业单位一应俱全,自来水、有线电视、广播实现全覆盖。城镇建设跃居全省小城镇建设先进行列,是“市级卫生镇”、全省经济“百强镇”、省级“中心镇”。
区划调整后新的镇领导班子成员与干部群众见面
农业上,近年来,通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效产业,传统农业实现了向现代农业不断升级,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农业大镇。全镇栽培花卉苗木5000亩;特色水产1000亩;蔬菜2000亩;有机生态循环农业3000亩;特色水果3500亩,其中欧亚种葡萄2000亩。目前全镇拥有省级知名农业品牌5个,国家级农业合作示范社1个,农产品外贸出口公司1个,2015年高效农业总产值突破1.5亿元,农民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
工业上,全镇现有骨干企业40家,固定资产超五千万有6家,其安置就业人员4500多人。形成了以膨润土、玻璃建材、光伏发电、有机农产品为主的支柱产业。特别是与广东飞来峰公司合作,建成了中南地区最大的膨润土深加工基地,带动小型加工厂30多个,创造就业岗位200余个,实现利税500余万元。2015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产值13.13亿元,企业总产值6.2亿元,财政收入3000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50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45元,经济发展水平在湘西北地区稳居上游。
主持人:多年来,大堰垱镇一直是县里的红旗和先进,各项工作都稳居全县上游,近年来都有哪些工作亮点?
伍书记:过去几年来,主要在六个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一是做靓了集镇。大力筹资搞建设,创新机制抓管理。集镇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规划方面:筹资30万元完成《大堰垱镇总规》、《大堰垱镇城区给排水规划》、《大堰垱镇环境综合连片整治项目规划》等三大规划。建设方面:筹资1.5亿元,完成白云新城、时代广场、和谐家园、文昌阁农贸市场、城区道路改造、棚户区改造、下水道改造、集镇绿化亮化等八大建设项目。管理方面:开展三大秩序整治。划定交通标线,设置了交通信号,统一了门店招牌,拆除了违章建筑,实现了常态化巡查,率先实现了禁鞭禁炮,交通、经营、卫生三大秩序全面改善。全面实施社会化保洁。购置全套环卫设施,与金得利公司签订环保协议,城区实现24小时机械化清扫,常态化保洁。2013年全县集镇建设现场会在大堰垱镇召开,同年大堰垱镇被确定为常德市十大特色集镇,2014年被国家住建部等七部委联合评定为全国重点镇。
飞来峰公司建成投产举行剪彩仪式
二是做美了乡村。点亮了全镇道路。完成“点亮大堰垱工程”,在主公路沿线及集中居住区,全镇统一安装太阳能路灯1200余盏,既保障了群众出行安全,又亮化了乡村环境。建成5公里“樱花走廊”。沿玉圃、花岭、中武桥、亘山、陈管等S229沿线村居,栽种大红樱花5万株,打造了一条生态景观长廊。建立了水资源保护的长效机制。水资源保护工作受到上级肯定。关停了新恒昌等一批高污染企业。
三是做优了农业。传统农业方面,平湖区5万亩水稻,山丘区5万亩油菜,2万亩玉米量质齐增,流转土地14000亩,初步形成规模化,建立了一批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高效产业方面,葡萄、红心猕猴桃、南美白对虾、蔬菜、花卉苗木等高效产业方兴未艾,成效显著。现代农业方面。筹资5000万元建设了集餐饮、休闲、立体种养为一体大堰垱镇现代农业示范园。
四是做响了文化。文化组织建设有着力点。组建了澧县第一个乡镇文联,对全镇文化艺术人才进行了整合。文化活动有亮点。确立了“党委引导、政府牵头、文联统筹、分会落实、群众参与”的文化活动开展模式。坚持每年开展大型特色文化活动,中央、省、市媒体对我镇蓬勃开展的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多有报道,省、部级领导多有视察调研。阵地建设有看点。新建了东街、西街、干河三个村级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及若干活动广场,新建了20公里文化宣传长廊和机关文化墙。以文化人有落脚点。用文化引导和创新社会治理,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得到了增强,汇聚了发展正能量,醇化了乡风民风。
五是做实了民生。建成了飞来峰、千里马、金博尔等一批优质项目,新增就业岗位600余个。硬化道路200公里,基本实现通组入户;累计投入3000万元,对全镇90%以上村居实施了电力网改;硬化沟渠120公里,改善了农田水利设施条件;改造危房300户,确保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完成山门水库安全饮水对接工程,安全饮水实现无缝覆盖。土地确权被确定为全省试点单位,为全县确权工作提供了经验。综合治理创造“3+X”矛调机制,受到省司法厅推广;计生工作荣获“全国人口与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示范乡镇”和全市模范乡镇称号;安全生产被评为全市先进单位。地质灾害治理完成星星村、长岭岗村、中武桥居委会地质灾害治理,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六是做强了组织。完成了镇村合并工作。整合了基层支部力量,壮大了基层支部队伍。夯实了村级服务平台。多方筹措资金,所有村居都维修或新建了村部,整体提升了村级服务平台的硬件水平。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一批年轻、务实的基层干部充实到了新的村级班子,增添了干部活力。转变了干部工作作风。全镇广大干部职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竭诚搞好公共服务,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努力创建人民满意政府,作风不断改进,工作更加务实。
主持人: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县委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了“一级一城,四大跨越,五个澧州”的发展目标。具体到咱们大堰垱镇,如何在镇域经济上脱颖而出?
伍书记:我们将紧跟县委“新澧州新跨越”战略部署,立足镇情,放眼发展,深入挖掘,发挥出大堰垱镇的特色和比较优势,围绕一址一园一城,一水一山一场,一基地一名片“八个一”做好文章。一址,就是对接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博物馆,借船出海。一园:以千里马为核心,建好现代农业大观园。一城:古城三百载,澧县副中心,湘西北商贸重镇,全国重点镇。一水:穿城而过的涔水河。一汪秀水绕古城,全国也不多见。一山:绵绵起伏的中武山,建成澧县的后花园,让青山绿水成为最大的财富。一场:建好大堰垱镇建材市场,将其打造成为湘西北地区最大的农村商贸市场。一基地:依托飞来峰,建成中南地区最大的膨润土深加工基地。一名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蜚声湘西北的文化名片。以上八个比较优势,是大堰垱镇实现镇域经济腾飞的重要依靠和抓手。在统筹规划,通盘考虑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商贸活镇、工业强镇、农业富镇和文化兴镇的发展思路。持之以恒地抓好四镇工程,将大堰垱镇打造成湘西北田园宜居商贸小镇。
主持人:为了实现特色小镇的建设目标,未来一段时期,大堰垱镇具体有哪些工作规划?
伍书记:我们主要是在以下四个方面进一步扎牢发展基础:
一是城镇做精美。高起点规划。着眼布局,重新编制大堰垱镇集镇规划,拉开集镇发展骨架。高标准建设。着眼提质,完成一个新车站、一个新市场、一个绿地公园,“三个一”的公益建设项目;改造自来水老管网、新铺设燃气管网、疏浚污水小管网,保“三网”覆盖通畅;以东西大街为重点,对老城区道路设施全面进行升级改造。高要求管理。着眼精细,促使管理更上水平。在规划期末,力争城区用地规模达3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规模达3万人,全镇生产总值达77.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9000元以上。
二是农业做精深。狠抓龙头企业。无缝对接城头山4A级旅游景区。以千里马幸福农庄为核心,打造大堰垱镇现代农业大观园。力争2017实现年接待游客3万人次以上,5年内完成4500亩的农庄总体规划建设,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实现年产值4000万元,净利润1200万元。狠抓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以花卉苗木和红心猕猴桃为代表的特色种植产业,以生态喂养和南美白对虾为代表的特色养殖产业,以丝念粉丝和有机稻米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产业。依托城头山有机食品外贸公司,推动思念粉丝、有机再生稻等特色农副产品走向省外、海外。狠抓土地流转。积极推动以村居为单位,由村委进行土地整体流转的经营模式,通过规模化、集约化实现农业生产的市场化。
三是基础做精实。以水利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打造高标准的九旺村综合水利灌溉系统;启动大堰垱镇通用机场和熊家湾跨涔河大桥建设项目;完成大堰垱镇公共汽车站建设项目;完成全市一流的敬老院改扩建项目。
四是文化做精细。打造涔水流域文化中心。完成西街文化大院整体重建工程,打造西街民俗文化产业园;集产学研于一体,建设澧州大鼓教育传承保护基地;恢复古涔河上下码头,及相关历史遗迹,建设人文涔河风光带;组建民俗文化演艺公司;打造三大红色革命教育基地。
主持人:伍书记,听了您的介绍,我们很受鼓舞,我相信未来的大堰垱镇一定能抓住机遇,赢得主动,各项工作都能取得更大的成绩。由于时间关系,本次节目就要结束了。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与网民交流。各位网友,再见!
伍书记:衷心感谢澧县政府网为我们提供的这次与网民朋友们交流的机会,非常欢迎广大网友对大堰垱镇党委政府工作多监督、多检查、多指导。欢迎各位有识之士到大堰垱镇做客访问、投资兴业!朋友们,再见!